风险提示: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 —银保监会等五部门

透视区块链的三个层次

一个灵魂之问: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是个什么样的事物?它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它的出现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一部电视剧有一个经典的台词: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用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层次来透视区块链,简直是即精准又传神。



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没有缘由,凭空出现的。在它出现之前,一定会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



大家一般会认为比特币缘起于中本聪在2008年突然发表的比特币白皮书,自2009年第一个区块被爆出来,然后“啪!”的一下,区块链就诞生了。其实,在比特币出现之前,是经历了一个长达二三十年的不断地演进的过程。



##文化:网络世界武侠的文化与现代区块链技术门派的诞生



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区块链的技术和文化根源是美国以及西方主流社会的角落里的社会运动——密码朋克运动,“Cyber Punk”这个词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发展的一种科幻写作流派的专用名词。Bruce Bethke在其1983年的科幻小说《Cyberpunk》中首先创造出来的。Cyberpunk小说所描述的对象往往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文化系统中的边缘人群。“Punk”在中文中时常会被翻译成“朋克”,这是一个曾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震动世界的青年运动,最初的起源是一些乐声犹如噪音般震天的硬摇滚(Hard Rock)音乐团队。“Punk”常常带有这些特征:年轻、好斗、离群、反权威、都市化生存和无政府倾向。Cyberpunk”这个词强调了两个基本方面:科技和个人主义。他们的特点是“Low life,high tech”(过着很普通的生活,玩着最酷最先进的技术),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但是手里掌握着最先进的科技。一个密码朋客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身负绝技,又不为外人所知,后来一举成名天下知。在Cyberpunk的美国科幻片故事设定中,总有一种“系统”控制着绝大部分“普通”人群,该系统可以是专制性政府、家长制的大企业集团或者封建宗教。这些系统通过某种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来强化统治系统内的人们。通常这些技术系统会通过大脑植入体、人造肢体、克隆或者基因工程化器官的方式,延伸成为人体的“部件”,而人类则部分成为了“机器”。未来的都市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或者说在任何世界中,总有一群生活在边缘的人——罪犯、流亡者、空想者——一群在世界数据库(中心化数据库)中没有注册的人。他们常常将原本用于控制他们的高科技作为自己的武器,对“系统”展开反击。在60年代,随着西方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的发展,这个运动就一直发展。网络黑客(骇客,hacker)大家应该更为熟悉,不管是在网络还是电影里面都比较常见。黑客更像我们概念里的侠盗,身负绝技,但他干的事情或黑或白,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坏事,有盗的一面也有侠的一面。很少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者“好人”。



中国有武侠文化,但是这个“武侠”文化和我们中国古代的统治文化是冲突的。中国人对“侠”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在庙堂之高是一种看法,在江湖之远是另外一种看法。我们都读过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犯法,侠以武犯禁。”这就是从法家、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它是不允许社会上有“侠”这种东西存在的。所以到了秦的时候,贾谊的《过秦论》就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统一了天下之后,就“隳名城,杀豪杰”,这里的“豪杰”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天下的游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中国古代“万代都行秦立法”,中国的大一统的体制一直对“侠”是很忌惮的。但是,在民间对于“侠”又有另外一种描述,这可能是统治者对于侠的禁止,也导致民间对于侠有各种各样浪漫的想象。比如说,墨子曾说道:“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谓任侠。墨家的侠义精神,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任侠”二字。具体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特点:“重然诺”,“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薄云天,仗义执言。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司马迁对侠的说法就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这是个非常高的一个评价;而金庸那就更不用说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所以中国对“侠”这个东西一直是有两种不同的想象的。但是在现实世界当中,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当中,除了乱世之外,基本上没有“侠”存在的空间。现今中国关于侠的精神和文化在现实世界更多在于网络小说和影视剧里面,中国法律是不允许现实世界里小说里面快意恩仇的侠义行为的。



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发展,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意识觉醒,密码朋克更像是西方人理解的狭义精神,密码朋克们,则赤裸裸的直接挑战强权,密码学和区块链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对抗强权,而且也是在对抗强权中发展起来的。还有一点可以佐证就是中国的武侠小说很多外国人特别喜欢,有意思的是中国网络武侠小说里面的主角一般有逆袭成长的背景跟密码朋克们十分臭味相投。中西方文化总有想通之处,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密码朋克运动更像是西方人在网络空间里的一种侠义思想及精神的表现形式。



###密码朋克的起源&&比特币的学术谱系



在70年代之前,密码学是被军方所有,老百姓和商业公司完全接触不到。



直到1970年,IBM向美国政府提出商业公司在某些场合有密码学的需求。因此,美国政府批准IBM拿出了一个商用密码方案,后来变成了我们今天知道的DES——美国数据加密的标准,使密码学作为一种学问得以开始进入民用领域。



1976年,Whitfield Diffie与Martin Hellman在开创性论文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密码学的新方向)中,提出公开钥匙密码学的概念。他们俩发明的Diffie-Hellman算法是一种秘钥交换方法,交换秘钥后还需要其他算法来进行加密和解密。这个算法是今天互联网安全的基础。他俩的成就在于告诉世人非对称加密以及公钥加密是可行的。



1978年,MIT的Ron Rivest、Adi Shamir和Len Adleman发明另一个公开钥匙系统,RSA。这是非对称的公钥加密技术,既可用于数据加密也可用于签名。RSA是目前最流行的公钥加密算法。2002 年,Rivest三人因RSA算法获图灵奖。



1980年,Ralph Merkle在论文中提出了梅克尔树(Merkle trees)这个想法,于是Merkle树由对称密码学的先驱Ralph Merkle命名。后面Josh Benaloh和Michael de Mare对梅克尔树(Merkle trees)的数据结构完善,比特币是梅克尔树(Merkle trees)数据结构在真实世界中最著名的应用实例。在每个块的Merkle树中,叶节点是交易,每个内部节点由两个指针组成。这个数据结构有两个重要的属性。首先,最新块的哈希作为摘要。对任何交易(叶节点)的更改都需要将更改一直传播到块根,以及所有后续块的根。因此, 如果你知道最新的哈希值,你可以从不受信任的来源下载余下的总账本,并验证是否改 变。 类似的观点建立了数据结构的第二个重要属性 ——也就是说, 某人可以简单有效地向你证明某个特定的交易包含在总账本中。 这个用户只须向你发送该交易块中的少量节点(这是Merkle树的特点),以及每个后续块的少量信息。



1982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最早提出把加密技术运用到现金上的想法,发表了一篇主题为“盲签名”的开创性论文,这种盲签技术能够支持匿名交易,既保有了现金的匿名性优点,又将现金电子化,从而解决了现金携带安全的问题。可以说不可追踪的密码学网络支付系统,而这就是今天比特币的老祖宗。



1985年,Leslie Lamport等人提出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拜占庭将军问题)。而区块链及比特币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公开网络上的信任问题。中本聪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发明了POW工作量证明的方法,利用新币发行的刺激机制,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从而漂亮的实现了公开网络上的信任机制问题。Leslie Lamport特获得2013年图灵奖。



1985年,Neal Koblitz和Victor Miller首次将椭圆曲线应用于密码学,提出椭圆曲线密码学(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ECC),建立公钥加密的算法。中本聪最令人信服的就是选择了一条曲线,而这条曲线并不在美国RSA的掌握之下。据斯诺登爆料后,大家才得以知晓,RSA在很多加密技术中留有后门。而中本聪则神一般走位避开了RSA的陷阱。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的一种公钥密码的方法。ECC能够提供比RSA更高级别的安全。



1991年,Stuart Haber和Scott Stornetta发表论文:How to Time-Stamp a Digital Document(如何为电子文件添加时间戳)。Stuart Haber和Scott Stornetta的主要工作是处理时间戳的文档化——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数字公证”的服务。对于专利,商业合同和其他文件,人们可能希望确定该文件是在或不迟于某个时间点创建的。用时间戳确保数位文件安全的协议。就是今天所谓区块链链条的雏形。这种技术保证了数据的可追溯以及不可篡改。



1991年,Philip Zimmerman发布PGP(Pretty Good Privacy),PGP是用来做邮件加密的,它是一个基于RSA公钥加密体系的邮件加密系统,能够保证邮件内容不被篡改,同时让邮件接受者信任邮件来自发送者。1992年,Tim May成立密码朋克。1992年,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开发了crypto匿名邮件列表。因为有了匿名邮件列表,全世界的这些自以为自己是密码朋客的这帮人才能在一起相互地匿名通信,共同地协作。随后,蒂莫西·梅在他加州的家里,发起了密码朋克邮件列表组织。



1992年,Scott Vanstone等人提出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比特币中使用的数字签名算法是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是用于基于椭圆曲线私钥/公钥对的数字签名的算法。



1993年,Eric Hughes在《A Cypherpunk's Manifesto》中正式提出密码朋克的概念。它宣扬电脑化空间下的个体精神,使用强加密(密文)保护个人隐私。密码朋克提倡使用强加密算法,宣扬个体保持安全的私人性,他们反对任何政府规则的密码系统。《密码朋克宣言》的发布,宣告着密码朋克正式成为了一项运动。



1997年,Adam Back发明了Hashcash(哈希现金)算法机制。为了实现电子邮件的可信,发送电子邮件之前,需要运算一个数学题,这样发送大量垃圾邮件就会成本巨大。今天无数的电力耗费在比特币挖矿上,就要拜亚当·拜克(Adam Back)所赐。是他在1997年提出了HashCash的算法机制。这个思想,被哈尔芬尼(Hal Finney)借鉴用来做可重复的工作量证明机制。随后,又被中本聪用到比特币中,完美的解决了拜占庭问题。比特币为人诟病,最大的也就在于工作量证明,因为耗费能源太大。但中本聪早早就提出来了:只有大的矿机节点才会用于挖矿,大部分使用者只是做交易。



1998年,另一名密码朋克Wei-Dai提出了匿名的、分布式的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money。首次将分布式储存技术应用到数字货币中。这一技术也成为了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在比特币的官网上,B-money被认为是比特币的精神先导。B-money的设计在很多关键的技术特质上与比特币非常相似。中本聪与之交流甚多,可以说他从戴伟那里借鉴了很多内容。



1998年,Nick Szabo发布Bitgold。引入PoW共识机制,以新币奖励作为挖出区块的奖励机制,成功解决了“账本一致性”和“货币生成”的难题。和戴伟(Wei-Dai)的B-money一样,尼克萨博(Nick Szabo)的Bitgold也并不成功。但Nick Szabo最牛逼的地方,是他在1995 年最早的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智能合约可以解决了传统合约中的信任问题,应用前景非常广,目前以太坊的solidity智能合约是最成功的的案例。智能合约通俗地来说,就是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能够在没有第三方中间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可信的合约内容,所有操作公开可查,可追踪且不可逆转。区块链技术正好解决了智能合约没有真正的可信执行环境。基于区块链技术,不仅发挥了智能合约在成本效率方面的优势,而且避免了作恶行为对合约执行的干扰。把智能合约写入区块链,由于区块链的特性,可以保证合约公开透明、不可修改、可追踪的公平的执行下去。



1999年,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与肖恩·帕克(Shaun Parker)发明的点对点网络技术及P2P协议,这一革命性的发明,P2P是去中心化系统中网络部分的精髓。才有了后来的比特币。



2005年,Hal Finney设计了工作量证明机制(POW)的前身“可复用的工作量证明”(RPOW),哈尔芬尼开始帮助中本聪,他是第一个运行比特币系统的人。他也是比特币系统中第一笔交易的收款人。



2008年,Satoshi Nakamoto出现在密码朋克邮件列表中,发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系统的提出去中心化电子货币的理论。很快,他提交了可运行的比特币系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传奇。在他的论文中,正式提出区块链的概念。也正因为比特币的流行,区块链的作用才为人关注。



#制度:智能合约是可信制度!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信任无比珍贵!

在现实世界中,?与?的沟通与协作?般通过家庭、社区、公司、政党、国家、种族、宗教等各种社会组织实现。这些社会组织在?与?

沟通与协作中起到的最关键的作?是:建?信任。

没有这些中?化的社会组织,很难想象作为个体的?和?之间会产?协作。?协作是?类战胜?然、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协作,可能?今?类仍停留在茹?嗜?的原始状态。

然?,在数字世界?,这种协作的纽带发?了变化。算法成为数字世界中?与?的纽带,通过算法把个?的权利与义务做明确划分,同时这些算法通过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固化下来,成为合作与协作的共识。这种共识?需家族族?维护,?需公司领导及各职能岗位维护,?需国家的警察军队维护,?需宗教领袖维护,?需统治阶级维护,它是?种共同制定并遵守的规范。

要让算法成为数字世界中协作的纽带,仅仅依靠作为可信账本的区块链技术,尚远远不够。如前?第四点所说的,我们需要?可信网络来带动,即可信?份、可信账本、可信计算与可信存储共同来实现。?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我们还需要?项软件技术和?项硬件基础。硬件技术就是基于?速通讯的点对点网络,?软件技术则是:公私钥体系。

不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抑或商业机构之间的交易,诚实和透明都是双方或多方互信的基石。几乎所有行业都涉及交易,都需要诚信可靠的交易环境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支撑。



凡是都有成本的!信任的成本?



当数学生产信任的成本低于维系可信第三方的成本时,通过数学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来创造信任,区块链就有用了,区块链于是可以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



###区块链的价值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区块链如何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赋能”?可以总结为四点:范围广、跨主体、提效率、降成本。范围广,区块链技术能够广泛服务于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跨主体,传统信息技术(如OA、ERP)提升了企业内部的协作效率,区块链技术则将协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跨主体,通过保持各主体间账本的安全、透明与一致,从而切实降低各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提效率、降成本,区块链能够融合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简化验证、对账、审批、清算等交易流程,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区块链技术预计未来3-5年将以金融行业为主,逐渐向其他实体行业辐射,更切合实际的场景加速落地,行业从“1到N”发展到包括娱乐、商品溯源、征信等。



区块链如何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赋能”:范围广、跨主体、提效率、降成本



区块链技术能够广泛服务于支付清算、票据、保险等金融领域以及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产品溯源、能源、版权等实体经济领域。几乎所有行业都涉及交易,都需要诚信可靠的交易环境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支撑。区块链通过数学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来创造信任,可以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对账、清算、审计等线上环节的运营与人力成本将得以降低;对于非金融行业,区块链能够减少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升协作效率、降低整体交易成本;对于个体而言,陌生双方或多方能够跨越物理距离的限制,在网络上安全地传递价值,从而创造更多供给与需求。



分布式与不可篡改正是区块链被称为“信任机器”的原因所在——不可篡改意味着区块链总是“诚实”的,分布式意味着区块链总是“透明”的。而不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抑或商业机构之间的交易,诚实和透明都是双方或多方互信的基石。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也让它被人们寄予厚望成为互联网的“信任机器”。



与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块链将冲击现有的商业逻辑和环境不同,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目前更适合落地于价值链长、沟通环节复杂、节点间存在博弈行为的场景,将提升跨主体协作的效率、降低相应成本,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升级、对现有商业环境的优化而非颠覆。传统信息技术(例如OA、ERP系统)在目前企业内部的沟通协作中已经显示出足够便利与高效,区块链在这些已经建立或者可以通过线下建立信任的场景中并没有太大的应用必要。但是在跨企业、跨主体的场景中由于互信机制的缺失,目前仍然大量依赖人力物力进行沟通协作。例如当前不同机构间进行对账,往往需要从各自的信息系统中导出数据后电邮发送甚至打印后盖章邮寄,对方收到后再进行比对验证。在这种跨主体协作的场景下,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保持各主体间账本的安全、透明与一致,从而切实降低各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



#技术:区块链技术构建Web3.0网络新世界

说到底区块链产业就是就是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子行业。区块链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互联网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果你问我,区块链是什么?

标准的回答是:区块链是一种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数据库。



2009年比特币区块链横空出世,然后各种区块链技术及流派如雨后春笋一样野蛮生长。如武侠小说里面的各门各派,技术眼花缭乱,精彩纷呈。



区块链的技术无非就是密码学原理,分布式系统,共识机制,一个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的集合。好了,你已经知道这么多了,如果回到十年前,比特币出现之初,让你在区块链领域开山立派,你会怎么做?你会选择什么技术作为独家功夫,一步步升级打怪,走向武林至尊?哈哈,开玩笑了。





###从Web说起



在万维网(WEB)出现之前,就有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是在60~70年代美苏冷战高峰时期发明的。

当时,美国有一台控制其核武器的中央计算机。美国政府担心,攻击可能会破坏该系统并阻止其反击。因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其中包含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许多计算机。如果发生袭击,国防系统将保持运转,确保两国可毁灭彼此。

### 网络的发展

我们了解了Web 1.0,它是只读的并且分布式的。然后出现了大型科技公司。他们使它更易于使用,但同时也将其集中化。这是Web 2.0。现在,Web 3将允许我们在没有任何中介的情况下彼此进行交互。它将重新分散网络。

对于因特网来说,这是一个黑暗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去中心化思想的来源。

然后,在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创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WEB是INTERNET上最早的应用程序之一(译者注:INTERNET vs WEB INTERNET 可以看作是个连接电子设备的平台,而 WEB 是使用这个平台并运行在设备上的一种应用程序,其它的应用程序有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Web使人们可以轻松地浏览内容,但它最初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具,主要由研究人员和学生使用。这很快将被改变。



到目前2020年,Web有30岁了。而其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借此机会宣布,他对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方向不满意。

"At age 30, this is not the Web we wanted"

“30岁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网络”



web飞速发展了3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成一个无比强悍的产业,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区块链产业就是就是web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子行业。



各种纷繁复杂的IT技术其实就是web的基础发展衍生出来的。



###Web 1.0

五年后(1995年),像Mosaic和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这样的“新”浏览器将Web带给了主流受众。这些是过去的美好时光:网上冲浪。网页设计太糟糕。拨号连接。花很长时间下载照片或视频。这是Web 1.0。

Web 1.0是分布式的。它由普通计算机组成。Tim Berners-Lee电脑上面有一个贴纸,上面写着不要关闭,因为它为Internet “供电”(译者注:分布式中的一台)。

Web 1.0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构建它。这使像Google和Amazon这样的新业务成为可能,如果Web是私有的,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Web 1.0是只读的。这意味着,每千名浏览Web的用户中,只有少数人具有发布内容的技术技能。

###Web 2.0

所有这些都在2005年左右发生了变化,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等新网站带来了Web 2.0。

首次,任何人都可以在线发布内容,无论其技术水平如何。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是人们创建自己网页的简便方法。它们导致了当今Web的广泛普及。

但是在那时,人们已经开始看到这些新站点的问题。当他们使我们的在线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时,他们正在开放的Web上缓慢地建造花园围墙。我们开始偏离网络的原始愿景。

此外,以前组成Web的计算机逐渐演变为这些平台所需的大型集中式数据中心。

智能手机的发明加速了这种现象,今天,我们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设备,移动互联网可以让我们做很多事情。是的,他们可以让我们通过Safari,Firefox和Chrome等应用浏览网络。但不幸的是,这些应用程序在大量其他封闭,私有和不透明的应用程序中丢失了。

###什么是Web 3.0?

我们从这些庞大的集中式大型机开始,这些大型机占据了整个楼层。在了解了这种系统的弱点之后,我们创建了分散式系统Web 1.0。很棒,但是很难使用。然后,诸如Google,Facebook和Twitter之类的大公司加入进来,并使Web更加易于访问。这是Web 2.0。明确地说,我不认为这些公司不好。相反,它们为网络和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贡献。我相信它们的存在是对人类的净利益。

Web 3并不是要替换它们。仅仅是将事情推回到更加平衡和民主的网络上。

? 2006 年以来, Web3.0 ?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直持续到目前为?。

“?们不停地质问 Web 3.0 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当可缩放?量图形在 Web 2.0 的基础上??积使?——所有东?都起波纹、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 ——以及?整张语义网涵盖著?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 Tim BernersLee(2006-5)

“Web 1.0 是拨号上网, 50K 平均带宽, Web 2.0 是 1M 平均宽带,那 Web 3.0 就该是 10M 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 Web3.0。” - Netflix 创始? Reed Hastings(2006-11)

“(Web 3.0)创建应?程序的?法将不同。到目前为? Web2.0 ?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的概念……?对Web 3.0 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起的应?程序,带有?些主要特征:应?程序相对较?、数据处于 Cloud 中、应?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PC 或者移动电话)、应?程序的速度?常快并能进?很多?定义、此外应?程序像病毒?样地扩散(社交网络,电?邮件等)。” - ?歌?席执?官 Eric Schmidt(2007-8)

Web 3.0 = (4C + P + VS),其中 4C = Content, Commerce,Community, C = Context , P = Personalization, VS =Vertical Search,即:内容+评论+社区+上下?+个性化+垂直搜索 - Sramana Mitra?论互联网?如何定义 Web3.0,都没有抓到 Web3.0 最重要的特点:分布式。

2007 年,以太坊联合创始?,同时也是 Polkadot 创始?: GavinWood 正式提出了基于分布式的 Web3.0 概念。当然,以太坊把智能合约与前端衔接的 JS 开发套件当仁不让的命名为 Web3,这也表明了以太坊对 Web3.0 的态度。

最近有个美剧《硅谷》,里面主人公的创业方向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非常火。



Web 3.0将带来如下主要变化:

1,货币将成为互联网的原生功能。

2,用户将对其数字身份和数据有更多的控制权。

3,数据隐私性及安全性

之前我提到广告成为Web的默认业务模型,因为没有可靠的方法可以在其上传递价值。值得庆幸的是,当今已出现了解决该问题的发明。我相信这项发明会在未来几十年对我们的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发明是比特币。

比特币革命



比特币的出现带来了两项重大创新:

1,它允许数字稀缺。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创建既数字化又独特的商品,将抽象的价值通过数字的形式衡量出贡献的价值。

2,它使您无需任何中介即可在线上花钱。

这两项创新将带来我们所谓的价值互联网。



在过去的50年中,我们社会的某些部分几乎没有发展。许多没有改变的地方与价值有关。就像Web 1.0和2.0带来了信息自由流通的爆炸式增长一样,`价值自由流通的爆炸式增长会怎么样?`。就像信息一样,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价值的转移将成为全球性的,即时的,自由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想一想需要稀缺的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包括股票,债券,身份证,房地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Web 3进行转换。这影响是巨大的。



### **货币将成为互联网的原生功能**



Web2 是互联网的「殖民时代」。

对「流量」疯狂地扩张和掠夺是这个时代的主基调,能够在疯狂的流量扩张中将蛋糕做大,没有人会考虑「增长」以外的问题。



但当互联网巨头们的战争到达白热化阶段后,扭曲的竞争和用户补贴无法获得指数级扩张,增量神话的破灭是必然的。当「掠夺」结束后,还会涉及「工业化」的过程,就像收割了用户以后,还可以针对存量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压榨:算法推送、渠道下沉、社群经济,等等。



传统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在「流量战争」中迅速崛起的一代,对自身的「原罪」是有紧迫感的。但很可惜:没了数据,它们就没了一切。



在 Web3 时代,基于结算层的经济激励会释放每个用户的创新潜能、基于智能合约的契约执行将把外部的信任成本降至最低、现实世界中的资源、等级、身份、权力、监管、分配等等问题,随着信息世界承载着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将在虚拟世界中一一得到映射:算力是能源,存储是土地,代码是生产资料,数字身份就是个体,而最后——「数据」将是你的「私有财产」。



##技术演进

####去中心化存储

基于 IPFS 的去中心化存储可能是缔造数据确权世界的唯一方案。去中心化存储在技术上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存储在去中性化节点中的数据的私密性和权限?虽然在存储架构上要做到去中心化,但在对数据的索引上必须有一个中心化的逻辑,去中性化存储系统中的逻辑数据库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



目前来看,基于以太坊的 3Box、Blockstack 的 Gaia 系统,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 NuCypher,还有 Textile、The Graph、dFuse 等区块链数据库系统,都是可能的存储层之上的逻辑层方案,虽然这些方案并不一定都与 IPFS 有关。



####数字身份

身份认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根据名称的寻址,就像身份证号与我们每个人一一对应,这种人头地址命名的唯一解释权在我们的政府手中,即我们所有人的根命名空间的解释权属于国家。这是人类社会目前唯一的有效的现实世界身份管理方案。目前的技术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似乎没有更好的思路,因此个人身份的最终确认必须依赖于国家的暴力机器背书,才能保证绝对的权威性。



那区块链能做什么呢?



基于密码学的验证和授权系统才是 Web3 身份的设计思路——没人会监控你做了什么,但必须有人能证明你有权做什么。



区块链有望消灭商业世界中的联盟身份。Web2 时代的寡头们乐此不疲地让用户反复不停地进行 KYC,并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在生态中建立身份壁垒。想象在一个去中心化数据系统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区分的身份名称,当你需要向某种服务授权时,你只需要向根信息的认证机构索取证明,并传递给服务商进行验证,整个过程只涉及真伪验证,而不涉及任何对服务商的数据传递。



基于身份的庞大数据,则以去中心化存储的方式存在于链下。



还有其他方案:

ERC 725 提出了一种管理以太坊区块链链上身份的标准。由 ERC20 标准创建者 Fabian Vogelsteller 提出;uPort 是 ConsenSys 孵化的身份自治钱包,你可以使用 uPort 在以太坊上创建身份、安全登录 Dapp 且无需密码、管理你的个人信息和认证、签署以太坊交易以及数字签名文件,uPort 团队还开发有 基于 IPFS 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解决方案——3Box;不久前微软宣布了其去中心化身份方案 DID;还有 DIF 基金会、Sovrin、Coinbase 收购的 Clear protocol,等等,数字身份方案的商业图景其实非常丰富。




###Web3.0新世界特征

互联网创业2008 到 2018 年的?年创业??期已过。表?上看的确如此,在资?、数据、流量资源被?度垄断的环境下,?乎?切创业者和创新项目都是在?向死亡或者投诚之路。 Web3.0 将从底层打破这种垄断,重新点燃创新的星星之?。

Web3.0 将是?个对等网络的世界,是?个?需中?化服务器的世界,所有数据都保存在各个节点上,数据在节点之间?速传输。点对点网络构成了 Web3.0 的?骼系统

Web3.0 是?个语义网,网站、视频、?档等等丰富的内容是Web3.0 的肌?组织。

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与计算通过密码学来保障安全与隐私。密码学构成了 Web3.0 的免疫系统

区块链在价值传输层?上开启了 Web3.0 的探索道路,区块链构成了Web3.0 的?液循环系统

1,Web3.0 时代的??主义回归,最直观精准地描述是:我的数据我做主。每个?的数据不再毫?回报的源源流向中?化机构,?是掌握在每个????中。通过授权以及可信计算,有选择的提供给某些机构。

2,智能合约技术让“信息与价值”在互动过程中可以程序化?动控制。这样,就让某些特殊的?融业务在区块链上操作成为了可能, ?如?融科技领域的各种众筹,?融监管科技领域的穿透式监管,商品流通领域的赊账与延期 付款,保险领域的快速理赔业务等等。

3,端到端数据传输是 Web3.0 的重要特征值?。与区块链相?,Web3.0 的去中?化服务器概念更加?泛。不仅仅是在点对点网络下进?账本的共识统?(区块链),更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去中?化服务器”。包括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数字?份系统等等,都需要在?中?化服务器的场景下使?。

4,如何在没有第三?信任背书的情况下,?摩擦地完成交易。这种就是基于密码学的信任机制,在这种信任机制基础上,可以构建全新的协作关系。

Web3.0 = Web2.0 + 区块链 + 可信?份 + 可信计算 + 可信存储 + ?速网络

总结:

Web3.0 是依托于价值互联网政治化意识觉醒的信息世界,更高更快更强的信息技术将把更巨量的财富卷入互联网。而它们的地基——区块链,将用它与生俱来的「智能合约」,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终于,信息世界的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人们意识到,Cyber空间的世界,要有法律(也许是代码),要有美德(也许是声誉系统),要有身份(可能是 DID 身份),要有治理和机构(也许是 DAO)。当然,还要有个人权益——对自己的数字身份和数据内容的所有权。

—-

编译者/作者:怪叔叔思考区块链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联系邮箱:389121857@qq.com
倾听财经版权及免责声明:仅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倾听财经官方立场无关。